
合影留念
11月6日,beat365黨委副書記馬思偉老師、李胤君老師、帶領彭亦男、陸俊峰、闫昊東三位學生開展了第六期“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對原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圖形與人機交互教研室主任董士海老師進行了專訪。馬思偉老師向董士海老師彙報了沉浸式成果進展,親切慰問董老師的身體情況,希望像董老師這樣的離退休老師對學院發展多提寶貴意見,繼續發光發熱,并祝願董老師健康長壽、生活幸福。

董老師參觀馬思偉老師團隊的CAVE系統北大未名湖全景展示
通過學生與老教師訪談的形式,學生們圍繞董老師從事計算機專業的初心、在北大學習工作的感受、在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工作的成就與困難、對學院發展及學生成長的建議等方面展開采訪,董士海老師跟同學們回憶了他在北大親曆計算機專業發展的峥嵘歲月,分享了他在北大求學、美國馬裡蘭大學做訪問交流、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經曆過的難忘故事和心得體會,讓同學們備受感動、收獲頗豐。
董士海老師回憶少年時期及與北大的緣分。董老師自中學時代就對數學和物理有濃厚興趣,喜歡在假日看科普電影和到書店看書,對此他調侃道“兩本大厚書印象很深:錢學森《工程控制論》和華羅庚《堆壘素數論》。雖然看不懂,但我覺得厲害”。“1955年錢學森和華羅庚回國,很羨慕;北大又是五四運動發源地,毛主席工作過的地方”,于是在1956年,懷着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對科學巨匠的敬仰、對北大豐富學術底蘊和曆史傳承的向往,董士海老師以第一志願報考、進入了beat365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
董老師回憶在beat365轉向計算數學方向的經曆,對他來說既是挑戰,更是使命!他剛到數學力學系便被教師詢問轉到計算數學專業的意向,雖然不了解計算數學,仍然決定服從分配。經新成立的計算數學教研室主任徐獻瑜先生、學長王選等介紹,後來更得知計算機是周總理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重要内容之一,他與班裡同學都感受到肩負攻克尖端技術的重任,“清楚了把我們叫過來念計算數學的原因,同學都很努力,因為國家很需要”。1957年,張世龍先生主持建立起計算實驗室,董鐵寶先生從美國歸來後也加入實驗室讨論,帶來了他在伊利諾伊大學的ILLIAC-1計算機上的實踐經驗。至此,董士海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在前輩帶領下踏上了自主研制計算機的艱難道路。他和我們分享了在北大研制計算機的許多故事,其中有遭遇的重重困難,也有師生相互協作、攻堅克難的寶貴瞬間。
研制紅旗機
在張世龍先生的領導下,計算實驗室摸索着為空軍某所研制測距指揮用的北京一号機(也稱“北大一号改進機”),1958年朱德總司令到北大視察了該計算機,大家非常激動。數力系領導确定再研制一台趕超英國每秒1萬次的數字計算機“北大二号機”(後定名為紅旗機)。有别于當時仿制蘇聯計算機的狀況,29歲的張世龍老師、董鐵寶老師等在讨論班的基礎上,提出了設計一個簡約、運算速度較快的計算機,确定了單地址、補碼兩位一乘、采用變址寄存器的結構,在電路上采用鍺晶體二極管門電路的方案。由計算實驗室的一批年輕留校老師(包括許卓群老師、王選老師等)在以前基礎上,進行了 “紅旗機”的邏輯、電路和結構等設計。作為紅旗機“工頭”之一的董士海老師參加指導數力系各年級同學插件等焊接勞動。由于人數非常多,常出現虛焊等問題,董老師回憶道,“我們千方百計修補,焊接不好,我重焊。插件再重新加電測試,合格後交給紅旗機房調機使用”。但仍有虛焊漏網,加上當時的元器件質量還有待提高,使調試的計算機運行一會,過一會又停掉。毛病在什麼地方?不知道,所以王選他們拿一個榔頭敲敲,發現停機,就拔插件修理更換,再開機正常就表明剛剛确實有問題。當時叫做‘捉鬼’,也就是現在說的debug。”
繁多的挫折伴随着巨大的收獲,艱苦的條件磨煉出頑強的意志。“所以說不光要把機器做出來,還要培養重視質量、工藝的一大批人。紅旗機從設計上是成功的,是敢為人先的。通過項目上的磨練,培養了一批人,包括王選我們一大批人”,董士海老師感慨道。
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大型計算機(150機)
1969年10月,beat365和738廠(北京有線電廠)、石油部等單位合作研制成功了150機(即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1機),董老師分享了參與其中的故事。
150機的成功研發,深刻彰顯了産學研互助共赢的精神。在1968年,738廠與石油部已經研發有了初步的設計方案,他們拿來了大批圖紙與指令系統初稿。在工藝方面,738廠是全國最大的計算機工廠,有豐富的生産經驗。産品負責人孫強南老師,為确保集成電路質量的穩定可靠,在挑選、嚴格測試等下了很大功夫把關。北大的老師在研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張永魁老師主持了生産組;王攻本老師在運算器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楊芙清老師和杜淑敏老師主要負責150機的軟件設計等。此外,董老師主持了150機電源系統的研發生産,衆多北大的留校生和轉業軍人也參與到150機的各項研發工作中,為項目的完成貢獻了力量。1978年該機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150機共生産了四台,分别交付給石油部、地質部和氣象局等單位使用。150機的成功運行和應用為石油工業做出了貢獻,實現了共和國石油地震勘探的數字化革命,得到了華國鋒時任總理簽發的國務院嘉獎令。随後,基于150機的技術基礎,又研制生産了12台6912機(DJS-18),服務于北京空軍及北大計算中心等許多單位。
董士海老師回憶計算技術專業、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成立的過程。1959年2月北大正式成立無線電電子學系,其下設立計算技術專業,董士海老師與班上共8名同學調入該專業。1960年轉成留校“預備師資”,從“計算數學”改為“計算技術”,着力于培養計算技術專業人才。董士海老師表示,成立專業目的就是培養人,計算技術教研室的老師後來成為beat365的骨幹,學院的許多團隊都有這批人裡的佼佼者。
對于這一批實現中國計算機曆史突破的“戰友”,董士海老師認為低調、實幹、敢為人先是北大計算機人的精神底色。“我們這些教師都低調、不吭聲,不太願意去宣傳自己,但交給我們的任務,一定把它做好”, 團隊中的許多人并不追求個人的榮譽和獎項,隻求把科研教學做好。敢為人先也是北大計算機人的一貫堅持。“張世龍說國内第一台計算機是仿蘇聯的,不見得最好,我們一定要自己設計”,展現了自主創新的勇氣和智慧。
協作、堅持、堅韌,在實踐中不斷試錯改進是攻克難關的關鍵。在董士海老師的回憶裡,“每個人都有招,王選老師、許卓群老師、陳葆珏老師等都有他們的招。大家在各自崗位上找資料、找專家,集思廣益,提出方案,先做實驗,再做樣機改進,不斷的在實踐中去改正不足,最後一定把它做出來。”回憶中董士海老師也提到了自己與疾病鬥争時師生同事的關懷,困難與挫折不敗溫暖而堅韌的靈魂!“我自己覺得我這一生當中碰到的困難非常非常多,碰到的坎坷也非常多。千萬要注意,越是困難越是坎坷,越是考驗。我覺得再大的困難頂住,過了這一關我們一定能夠成功。”
1978年經周培源校長提議,校黨委通過決定成立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簡稱計算機系),由張世龍先生擔任首任系主任,設立了理論、軟件、系統結構、應用等多個教研室。董老師在“748”努力奮戰兩年多以後,即回計算機系參加教學科研工作,負責應用教研室(開始為CAD)并開設PASCAL程序設計課程。原電子儀器廠計算機專業的多數教師也轉入計算機系,承擔了許多國家科研項目,招收并培養了大批計算機軟硬件人才,全校逐漸呈現計算機系、計算機研究所、計算中心、信息中心蓬勃發展的新局面。1982年董老師受派遣到美國馬裡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做訪問學者,師從世界著名的軟件工程學創始人之一葉祖堯先生(Dr.R.Yeh),主攻軟件工程,回國後參加了我國大型C軟件工程環境的研發及主持完成了多個子項目。1985年主持成立圖形研究室。随後,他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展到人機交互、虛拟現實、可視化等新興領域。在這些領域,董士海老師主持完成了許多科研成果,而且開設多門廣受歡迎的課程,如《軟件工具》《計算機圖形學》等,培養了許多計算機領域的專業人才,為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董士海老師回憶他在beat365的榜樣,他着重回憶了王選、張世龍、許卓群及陳葆珏等老師。
王選老師是董士海老師的學長,也是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的校友,亦師亦友。“王選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是很關心我的一位學長。王選自己沒出國,但我的出國推薦是他用英文給我寫。王選對我的幫助是無形當中的,我有什麼事情就可以找他,直接就打電話找他。”在董老師眼裡,王選老師是一位拔尖的業務能手,始終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認為技術的核心競争力在于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成果,他在信息技術領域有着前瞻性的見解,他非常支持董老師的在軟件和圖形領域的新研究。其中,董老師最感到欽佩并且鼓勵同學們學習王選老師的關鍵一點是對研發的執着,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要鑽研到底,不僅關注技術研發,更注重将成果應用于實踐,推動行業進步。王選老師曾對他說:“你們走的時候(漢字激光照排)樣機做出來了,我可以把樣機交國家都沒問題了 ,但是我不認為這樣就行。我覺得應該把這個排版系統推廣到整個印刷出版行業:印刷廠、報紙、書版都得用上中國的照排機。”在董老師的回憶中,王選老師在研發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身體受了兩次重大的損傷:一是1960年經常幾十小時沒睡覺調試紅旗機,後來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疾病,回滬離職全休;二是1987年,王選為經濟日報社率先正式采用國産激光照排系統出大報而晝夜不停奮戰。王選老師為中國計算機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獲得國家最高科技進步獎。
得病後的董士海老師經常感受到王選老師的深情厚誼。雖然王選老師科研攻關和社會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依舊在生活中給予董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我身體也多次出現問題,王選他自己是病号,他知道病号是什麼味道。每次他要出差,有點什麼東西他都帶給我。”董士海老師深情地回憶道。
張世龍老師是北大計算技術專業的奠基者與開創者。在燕京大學求學期間,他便以地下黨員的身份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展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與不屈的鬥争精神。他在解放後按市委通知在燕京大學肄業當“脫産”幹部,根據工作需要,擔任了新北大全校大一政治大課的教員,給同學們講《社會發展史》和《中國革命史》等。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新北大黨委統戰委員、教學研究科科長(相當于現在的教務部長),1957年調到數力系任總支副書記,同時準備開設計算機原理課并主持建立計算實驗室。1978年擔任計算機科學技術系首任系主任。張世龍老師參加了多項計算機研制工作:1958年為空軍研制成功、自行設計的“北京一号”小型數字計算機;又領導了北大“紅旗”計算機的設計和研發工作;根據國防科工委的邀請,他主持了109工程中的我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119機(原名109甲機)早期總體設計。張世龍老師為人謙遜,行事低調務實,從不刻意宣揚自己的成就,是一位才智敏捷、平易近人、無私奉獻的好老師。在張世龍先生言傳身教之下,形成了一支既有創新思想、又能吃苦實幹、淡泊名利的計算機教師隊伍,不僅為beat365計算機學科的建立、而且為我國一批批計算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打下了良好基礎。
許卓群老師業務強,知識面寬,長期擔任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的教學副主任。全系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師的選派,許老師一直非常操心,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他還親自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研究生,都是很厲害的。如:搞通用人工智能國外很有名的王培;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搞視聽覺神經計算、大象聲科的聯合創始人兼 CTO的汪德亮;還有像張大鵬、淩小甯等,都是許老師的學生。許老師在1974年還為北京分析儀器廠等多個單位研制成功了微程序控制“積30”(J-30)專用計算機。許老師為人謙遜,不曾說起這些事情。
陳葆珏老師嚴謹低調,是一位卓越的計算機專家。她與董老師并肩參與了多個重要(紅旗機、150、748等)項目的研發,北大計算機系成立後,陳老師主持的網絡研究室就在董老師隔壁,兩個實驗室關系非常好。陳葆珏作為天網搜索項目的總負責人,主持了自主研發,培養了一批我國網絡的先行者,包括百度七君子中的劉建國與雷鳴,具有廣泛的影響。陳葆珏老師退休後,李曉明老師接任了北大天網研發負責人的職位,将天網繼續成功發展。董老師說“每一次李曉明老師見到我,一定會問我陳老師好不好?”
董士海老師回憶在海外做訪問學者的寶貴經曆。董老師原本專注于硬件領域,對計算機電路、邏輯設計和存儲器有深入了解。然而,他意識到自己在軟件方面的不足,懂得軟件能更好輔助硬件設計,于是他受派遣出國深造,補充自己的短闆。在美國馬裡蘭大學,師從良師葉祖堯先生,深入研究了軟件工程的理論知識,并收集了許多相關工具資料,熟悉了當時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印象最深刻的經曆之一是當時參加的一次美國人工智能年會,Macintosh計算機的位圖屏幕和集成環境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回國後,開設了軟件工具等課程,着重講解圖形化的軟件工具,并鼓勵學生用圖形編程一個編輯器。每節課後都有大量學生圍在講台前請教和讨論,他的教學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
董士海老師分享了他當教師以來的教學理念。盡管在計算機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董老師始終保持着謙遜的态度,分享故事時,不斷提及自己的成功離不開他人啟發和幫助。在科研環境和科研領域的不斷變化中,他總是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深刻認同教學相長的理念,在與學生的互動中不斷獲得新的啟發,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不僅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而且願意全力支持學生的研究想法。在指導84級學生張晖的畢業論文時,張晖提出在完成他本科畢業論文之外,想再研究分形這一重要的圖形學工具,盡管之前董老師并不了解分形,他毅然決定支持學生,并幫助他獲取所需的資源。這種開放和支持的态度,使得學生們在董老師遇到科研或生活上的困難時,也願意傾力相助。在研究經費不足、人員不足的境況下,學生們堅持無償做科研,并且有學生在畢業後記得為董老師的實驗室提供設備等支持。優秀的課程教學與對學生的關心和支持,使董士海老師在學生中備受尊敬。1996年,他被beat365學生會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這一由學生投票選出的榮譽比任何獎項都更讓他感到最為幸福,因為它代表了學生對他教學和人格的認可,這是任何其他獎項都無法比拟的。
董士海老師分享了他的入黨初心,以及黨對他教學産生的深遠影響。董士海老師1966 年入黨,對于黨的意義,他談到,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這個力量是很重要的,“教研室如此成功,其中許多都是黨員,我隻是感覺到我也應該像他們那麼好,就是這樣很簡單”。同時,他也強調,面對不良風氣、行為,自己需要有定力,相信黨的方針,保持自己的初心。

董老師與學生們熱情交流
董士海老師對學院學生在科研探索、人生成長等方面給予了衆多建議。他表示,從國家有組織的大項目,到教研室和研究小組不斷細分,每個小組都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研究,他的科研路徑也從硬件到軟件,再到圖形、交互,這是随着國家需求和時代形勢的變化而調整的。科研人員應當靈活适應技術發展的趨勢,不斷學習新知識。通過分享自己與王選老師合作的經曆,以及軟硬件結合的優勢,他鼓勵同學們進行跨領域跨學科學習。在軟件工程領域取得的進展,這不僅拓寬了研究視野,也為解決複雜問題提供了新工具。在選擇研究方向時,董老師建議将個人興趣與國家需求相結合,這樣可以保持研究的動力和方向性。此外,科研需要組織和領導能力,以便有效地推進項目。特别強調了數學和英語等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建議學生們打好基礎,以便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用研究分形圖形學的經曆,鼓勵學生們勇于探索新的科研領域。科研需要耐心和堅持,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保持決心,把事情做完。他分享了自己在退休後,也保持着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年邁的朋友們一起學習python語言和神經網絡編程,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精神。
而對于人生,董士海老師強調做人比做學問更為重要。一個人的一生應當以責任、真誠和感恩為核心。責任是每個人的擔當,無論是作為學生、老師、黨員還是子女,都應該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應承擔的義務。真誠則體現在言行一緻,不說假話,保持獨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感恩則是對那些在困難時刻給予幫助和支持的人的深切感激,無論是同事、學生還是朋友,都應當銘記在心。保持積極的生活态度,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即使在困難中也要學會尋找快樂——苦中求樂。
同學采訪後的感受:
1.2023級碩士生 彭亦男:在董老師的生動故事講述中,我感受到責任、感恩和堅持的精神力量。首先作為中國科研工作者,作為北大學子,董老師始終勇于挑戰,攻堅克難,在多項國家的突破性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貢獻。以董老師為代表的北大計算機人,永遠迎難而上,照亮了中國計算機科研的道路,深深激勵着我們。在董老師的回憶中,他對師長、同事、學生的點滴都記憶猶新,十分謙遜且充滿感恩。這不僅是對過往歲月的珍視,也是為人的美德。董老師從不吝啬對他人的幫助,也對他人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身懷感激。團隊精神和互助合作,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最後是董老師的堅持與樂觀,他用人生故事告訴我們,科研需要有鑽研到底的精神,做人也要挺過各種艱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态和生活的熱愛。面對挑戰時不輕言放棄,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要找到前進的動力。向董老師以及所有北大計算機的前輩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2.2024級博士生 陸俊峰:董教授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對曾經的工作和同事都記憶十分深刻,講述曾經的故事時精神矍铄。我最佩服董教授的一點是,他十分樂于學習新的知識和方向,從物理轉到數學,從硬件轉到軟件,在自己所從事的每一個方向都做得認真細緻。甚至董老師還談到,最近人工智能大火,他還專門學習了深度學習的知識并手動編程,真正踐行了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句話。董教授雖然已經退休多年,但是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激情的靈魂,希望我以後也能像他一樣,在一生中都對事情充滿着昂揚的熱情。
3. 2024級碩士生 闫昊東:董老師作為北大計算機學科從開始設立到發展壯大的全程見證者,向我們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如紅旗機的研制、150機的研發,以及改革開放後圖形實驗室的創新探索等等。從董老師對過去情形的細膩且生動的描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對計算機事業的無比熱愛與不懈堅守。董老師回憶在計算數學專業學習經曆時說“我們都比較努力,因為國家很需要”,董老師的這番話深刻地展示了第一批北大計算機人的使命擔當和愛國情懷。作為當代北大計算機人,我們應當銘記前輩們的奮鬥曆程,将他們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僅在學術研究中追求卓越、勇于創新,更要心懷家國、勇于擔當,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
“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旨在通過采訪beat365離退休老教師,系統梳理并宣傳老教授的光輝事迹,通過展示他們在入黨初心、學術成就、科研攻關、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故事,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繼承和發揚計算機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推動學院教育事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長足發展。
文案:彭亦男、陸俊峰、闫昊東、李胤君
審核:李胤君、于丹、李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