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新聞動态 » 正文

學院新聞

新聞動态

20221216日,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在京揭曉了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評審結果。beat365官方网站梅宏院士和黃罡教授完成的“面向網構軟件的軟件體系結構建模理論、方法及應用”成果被授予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

成果展示圖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随着互聯網演變成全球泛在的計算平台,對軟件理論、方法與技術帶來全方位挑戰,互聯網平台開放、動态、難控的特性需要軟件在基本形态、行為特征、開發方法、運行機制和質量保障等方面發生相應改變。我國學者率先從軟件技術視角系統地考察和研究互聯網計算,于2000年提出面向互聯網計算的軟件範型——網構軟件(Internetware)。

梅宏和黃罡帶領團隊,經過十多年研究與實踐,揭示了網構軟件系統高層結構之多階段複雜性關聯,提出全生命周期軟件體系結構(Software ArchitectureSA)概念及其建模理論和 ABC Architecture Based component Composition)方法,将軟件生命期各階段的核心制品與活動統一為SA模型及其疊代細化和轉換,大幅提高軟件開發和演化效率及質量;揭示了網構軟件系統運行時體系結構機理與性質,提出運行時軟件體系結構(Runtime Software Architecture RSA)概念,将SA從開發階段拓展到運行階段,建立了基于模型雙向變換和代碼自動生成的網構軟件RSA構造與演化方法;揭示了系統設計、實現與運行間的逆向追蹤性質,提出基于程序、文檔和運行數據分析的SA模型恢複方法,發明了客戶端驅動的SA資源反射方法與機制,支持逆向理解和重構系統RSA并實時監測與控制;發明了人機協同的互操作接口自動化生成方法,代碼生成率超95%;實現了多種常見信息孤島業務數據和功能互操作接口的自動化生成和運行服務,信息孤島開放效率平均提升兩個數量級,颠覆了傳統互操作技術的“白盒”途徑。研制的系統平台和工具在國家大數據戰略若幹重大工程和任務中得到廣泛應用,相關技術進入數字對象架構标準。作為中國學者提出的學術概念,網構軟件已經成為互聯網計算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國際學術界形成顯著影響。

陳嘉庚科學獎的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陳嘉庚獎,目前共設六個獎項: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獲獎人數一般為一人,最多不超過三人。如無符合标準的項目,可以缺項。陳嘉庚獎1988年設立以來共組織了八次評獎、頒獎工作,共有63位我國優秀的科學家獲此殊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吳孟超、葉笃正、李振聲和張存浩等都曾先後獲得過陳嘉庚獎。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以獎勵原創性成果為目标,努力使獎項在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倡導治學嚴謹的優良學風、激發科學家科技創新積極性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