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教工之家 » 新聞動态 » 正文

教工之家

新聞動态

 

“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旨在通過采訪beat365離退休老教師,系統梳理并宣傳老教授的光輝事迹,通過展示他們在入黨初心、學術成就、科研攻關、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故事,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繼承和發揚計算機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推動學院教育事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長足發展。

527日,beat365黨委副書記魏朋、團委書記于丹、李胤君帶領2022級研究生第一黨支部開展了“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第四期)。第一黨支部的三位同學對原計算機科學技術系黨委書記魏引樹老師、原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軟件教研室孫家骕老師、原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理論教研室袁崇義老師進行了采訪。

合影2

采訪師生與各位老師合影

 

魏朋向各位老師緻以誠摯的問候。他衷心感謝各位老師為原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希望各位離退休老師今後能繼續支持學院的工作,繼續發光發熱,助力頂尖計算機學科的發展,并向各位老師緻以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的美好祝福。

在采訪過程中,同學們圍繞從事計算機專業的初心、在北大學習工作的體驗、在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工作的成就與困難、以及對學院發展和學生成長的建議等方面向各位老師提問。幾位老師耐心地一一解答,并與同學們回憶了他們在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度過的峥嵘歲月,分享了他們在崗位上的難忘故事和感悟。

采訪2

學生們采訪各位老師

 

魏引樹和孫家骕于1970年在beat365計算數學專業畢業,随後被分配至beat365昌平200号電子儀器廠工作。兩位老師回憶道,在200号電子儀器廠内,孫老師負責廠内的測試班工作,而魏老師在插件班工作。他們還共同參與了我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150機)的制造工作。在那個時期,設備條件遠不如今日先進,且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在這樣的環境下,兩位老師堅定理想信念,帶領團隊通過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勇攀科技高峰。150機在1973年研制成功,并載入世紀壇1973年大事記。

回憶起加入中國共産黨的初心,魏引樹和孫家骕兩位老師一緻認為,他們在昌平200号電子儀器廠的工作經曆對他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提到,當時電子儀器廠負責人是轉業軍人,軍人的信念促使廠内形成了“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工作作風。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兩位老師深感加入中國共産黨是将個人理想與祖國發展緊密結合、為實現國家利益和科技進步貢獻力量的最好途徑。因此,他們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并最終成為中國共産黨的一員。

魏引樹和孫家骕兩位老師在離開200号電子儀器廠後,于1979年分配進入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任教。談及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的貢獻時,兩位老師提到了他們參與的教育教學改革,特别是在課程設計和培養方案方面所做的重要改革,對院系接下來開展教學工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魏老師從1979年開創講授彙編語言課程,受到學生一緻好評,并于1984年被評選為beat365首屆優秀教師。孫老師編寫了教材《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複習與應試指導》,該書對學生學習課程提供了極佳的指導。在讨論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時,兩位老師指出,首先是在教學資源方面,尤其是計算機設備的嚴重缺乏。在那個物資匮乏、資金緊張的時代,計算機的價格昂貴,使得教學條件極為艱苦。其次,受國家撥款資金的限制,科研項目的數量也相對較少,這為學術研究和學生的實踐學習帶來了挑戰。盡管如此,兩位老師及其同事們依然克服了這些困難,一以貫之加強攻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計算機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做出了諸多貢獻。

袁崇義于1964年從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考入科學院數學所讀研究生,并在1993年調入北大工作。回顧自己的學習曆程,袁老師特别提到,學習英語的經曆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坦誠地分享,自己曾是五道口語言學院班級中英語基礎最為薄弱的,起初甚至隻能閱讀文章,無法進行英語對話。後來,在公派至加拿大深造期間,他的英語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袁老師以此為例,鼓勵學生們把握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盡早開始學習。

在教學方面,袁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認為,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即便老師對某些知識點有深入的理解,也不意味着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這些知識,特别是無法保證學生在吸收這些知識時能夠達到同樣的理解程度。因此,老師必須深入研究教學内容,并學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積累實踐經驗。他強調,隻有認真教學,教師自身才能不斷成長。教學的本質在于,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能夠培養和提升自己。

關于學院的發展建議,孫家骕老師指出,學院需要确保充足的資金支持。在科研過程中,設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隻有充足的資金儲備才能夠保障設備及時更新換代,從而更有效地支持科研工作。袁崇義老師則建議學院加大對學生數學教育的投入。他認為,數學本身是一種修養,學習數學并不是隻學習結論,更要學習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這種過程對分析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好處,也能夠更好地助力于學生在本專業的學習。

關于對學生的建議,魏引樹老師談道,同學們應重視論文的質量而非數量。他強調,不應為了追求論文的數量而犧牲論文的質量,發表大量質量低下的論文遠不如發表一篇高質量的文章有價值。因此,學生們應在提高論文質量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理論與實踐,精心打磨文章,待其成熟後再進行發表。袁崇義和孫家骕兩位老師一緻認為,同學們應積極參與每周舉辦的小組會活動。通過這些跨小組的交流與讨論,學生們可以聽取其他小組的工作建議,類似的學術專業交流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得到啟發的同時,去尋找新的問題。袁崇義老師強調,同學們一定要思考到底什麼才是要追求的最重要的東西,要關注事物本質。此外,他鼓勵學生們在學術探索中勇于提出新問題,不應畏縮不前,年輕人尤其應該敢于創新。

通過這次深入的采訪,同學們得以與計算機專業前輩、原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資深教師進行近距離的交流和深度探讨。在采訪過程中,三位老師表現出對beat365未來發展的信心,并親切地鼓勵同學們在科研道路上保持好奇心,持續追求知識,勇于探索和挑戰新事物。未來,同學們将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深入鑽研,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為beat365的發展以及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生采訪感受:

通過采訪這三位老師,我深刻體會到了他們對計算機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着。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堅持理想,為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對教育的深刻見解也讓我認識到,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故事激勵我不斷努力科研,勇于探索,緻力于發現和解決新問題。

——2021級直博生 餘志浩

本次采訪使我了解到老師們的先進事迹與經驗心得,也讓我對學習和科研的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幾位老師對我們這些研究生提出的建議,特别是有關數學理論重要性的方面使我感同身受,我也對他們對科研的熱愛與對學生們的關心深感敬佩。老師們的真切話語與崇高理想對我産生了極大的鼓勵,也将指導我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2022級直博生 陳天異

通過這次對三個老師的采訪,我被他們對于學院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建設曆程深深打動,他們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時代的傳承和責任。在采訪中,老師們毫不保留地傳授了他們寶貴的科研經驗,并特别指出了堅實的數學和理論基礎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這給了我極大的啟迪。通過這次采訪,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對beat365乃至整個科研事業的熱愛與執着。我将對這份熱愛和對科研的敬畏之心銘記于心,并将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2022級碩士生 倪施榕

 

撰寫:李子怡、李胤君

攝影:李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