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旨在通過采訪beat365離退休老教師,系統梳理并宣傳老教授的光輝事迹,通過展示他們在入黨初心、學術成就、科研攻關、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故事,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繼承和發揚計算機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推動學院教育事業與思政育人工作的長足發展。
5月7日,beat365黨委副書記魏朋老師、團委書記于丹老師、李胤君老師帶領餘志浩、武健宇、彭亦男三位學生開展了“峥嵘計憶”beat365老教師與青年學子對話系列活動(第一期),對原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副主任許卓群教授進行了專訪。魏朋老師向許老師彙報了學院近年來的發展建設情況,希望像許老師這樣的離退休老師對學院發展多提寶貴意見,繼續發光發熱,并祝願許卓群老師健康長壽、生活愉快。許卓群老師向學生們分享在beat365學習工作的心得體會。
學院采訪團隊與許卓群老師合影
魏老師代表學院慰問許卓群老師并獻上祝福
學生們圍繞回顧從事計算機專業的初心、在北大學習工作的感受、在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工作的成就與困難、對學院發展及學生成長的建議等方面對許卓群老師進行采訪,許卓群老師耐心親切地一一回應,講述着在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的峥嵘記憶。
學生們采訪許卓群老師
許卓群于1957年從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之後便參與了我國第一台百萬次計算機的研制。他回憶起當年研發的諸多困難,由于缺乏指導,隻能靠同事們一起摸索。他談到,當時試制的機器經常出問題,但是久久排查不出真正的原因。當時的集成電路包含觸發器,由兩個與非門組成,這也是理論上可行的方案。後來在國内無線電廠協助下,對越戰美國飛機上的芯片開展逆向工程,發現裡面的寄存器是由六個反向門組成的推拉式寄存器,而非常見的兩個,他感到十分驚訝,“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門電路來組成一個寄存器?”。經過研究,他發現運算器的進位鍊有很多雜音,僅用傳統的觸發器,可靠性很難實現預期,這時就需要考慮使用推拉式的寄存器來組成CPU。通過不斷摸索研究,許卓群充分認識到了理論的重要性,始終堅持以紮實的理論基礎指導實踐。他強調,做研究不能僅是在實踐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結合理論從根本上找原因,另辟蹊徑,方能有效解決問題。
70年代末,中美關系緩和、改革開放後,許卓群欣喜地收到即将前往美國大學訪問學習的消息,但他還面臨着語言交流問題。那時沒有英語教師,僅有書籍和錄音帶作為可參考的資料,盡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仍學得非常艱難。在美國又學習了半年英語之後,他才勉強可以跟導師對話。許卓群曾在紐約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各交流了一年,他發現,美國的計算機教學非常重視理論,不僅是學習計算機理論、硬件軟件,還注重數學、物理課的培養,這在他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82年回國之後,許卓群擔任beat365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副主任,主管系教學工作,在北大計算機的培養方案設計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受海外學習交流經驗啟發,他在培養方案中添加了大量理論和數學相關的課程,将結合計算理論與硬件、軟件相結合,使北大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學走在全國的前面。同時,在1983年左右,他帶領幾位老師編纂了國内第一套數據結構教材,雖說内容參考了很多美國的教材,但這本書更适合中國大學教學,在國内大學廣泛使用了20餘年。
許卓群教授在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時期為學生們講授《人工智能》課
除了集成電路研發和教學改革方面的成就,許老師還分享了自己曾開發了一個地理信息系統,是我國的第一批地理系統軟件之一。人們在使用地理系統軟件之前,還需要靠手工繪制地圖;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将地圖矢量化,地圖可以被任意縮放,可以用折線的方式來描述區域。除了生活中存在導航的應用需求,很多行政管理都需要地理信息系統記錄地理分布,包括鄉村點、居民點等,這也成為現代通用地圖導航軟件的前身。
許卓群老師悉心分享人生閱曆與感悟
許卓群回憶,在他學習工作的年代,我國的計算機事業、學科發展剛剛起步,自己沒有富有專業經驗的教師給予指導,隻能依靠自身不斷研究探索逐步前進。與自己相比,現在學生們是更加幸福的。他認為,當前我國的經濟、科學技術都處于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正是學生們發揮才能的時候,希望同學們珍視這寶貴的時刻,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創造美好未來。在研究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技術,而不顧理論,要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出更大成就。遇到選擇時,大膽地去做,碰到困難不要害怕,換一條路接着走,在挫折之中前進是人生常态。
同學采訪後的感受:
1. 2021級直博生 餘志浩:這次訪談令我收益匪淺,感謝許老師又為我上了一課。通過參與“峥嵘計憶”訪談活動,我看到了北大計算機老教師對于科研的執著和堅守。曆經夜以繼日的研發,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終于走在世界前沿。盡管從當下來看,人工智能的火熱程度比計算機設計更勝一籌,但沒有老教授們作為引路人,國内就沒有如今前沿的計算機技術。在學術上,我會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我國計算機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2.2019級直博生 武健宇:雖恍惚間“研途”已到尾聲,但與前輩的交流中,了解到北大計算機當年的發展曆程,隻感覺自己現今懂得太少、經曆更少,便思考如何趁自己還年輕的時候,能多多吸取優秀前輩身上優秀的品質,以及他們為國家為北大貢獻自己青春和熱血的精神,并永遠地傳承下去。
3. 2023級碩士生 彭亦男:在計算機領域,許老師和衆多科研前輩從零開始,在實踐試錯中不斷紮實理論基礎,攻堅克難,令我敬佩且動容,我也将把許老師珍惜北大學術氛圍、向老師同學們學習的教誨銘記于心。這樣的人生故事與經驗是寶貴的精神财富,激勵鼓舞我們不怕回頭、勇于探索、不斷前進,珍惜時代機遇,珍惜同窗師生,為祖國建設和科技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撰稿:李胤君、餘志浩、武健宇、彭亦男、董巍、吳雙
照片:黃浩、李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