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新聞動态 » 正文

學院新聞

新聞動态

2021年5月27日,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技術委員會會議在beat365中關新園召開。beat365副校長黃如院士、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丁文華院士及部分委員(詳見參會委員名單)、科學研究部副部長李曉強,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蔣雲、科學研究部基地建設辦公室主任王緯超、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寶權以及實驗室部分教師現場參加了會議,部分委員通過線上視頻參會。會議由實驗室副主任黃鐵軍教授主持。

黃如副校長在緻辭中肯定了實驗室從應用基礎研究到與企業合作、成果轉化的一系列重大成績,介紹了學校為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化重組工作出台的重點科技創新基地實體化建設方案,強調科研實體化運行,資源強挂鈎。她還提出,國家目前已經啟動了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優化重組工作,希望實驗室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引領作用,再創佳績。

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為新一屆技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并做2017年到2020年實驗室總體建設情況報告,包括承擔的科研任務、獲得獎勵、标準制訂、人才培養。概括介紹了本階段的代表性成果,并對實驗室的未來發展作出規劃,提出了實驗室體系架構調整方案。

會議的三個技術專題報告分别由黃鐵軍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系馬思偉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賈惠柱副研究員彙報。

黃鐵軍教授牽頭研發的“超高速視覺芯片與系統” 是以視達相機采集的脈沖流為輸入,采用脈沖神經網絡開發的高速目标檢測跟蹤系統,脈沖視覺颠覆了膠片時代形成的圖像和視頻概念,以更自然的、類似生物的方式表達視覺信息,該技術沖破了以視頻為基礎的視頻産業和機器視覺技術體系,有望引領新一輪的數字化革命。

馬思偉教授報告了以視頻編解碼技術為基礎核心的“超高清編碼标準及應用”。新一代自主的音視頻編碼标準體系AVS3,采用了更靈活多樣的塊劃分結構、更豐富的預測模式、去相關性更好的變換、更能接近信息熵的算術編碼方法以及更附和人眼特性的編碼環内圖像後處理技術,使用了大跨度相關信息編碼等工具,顯著提高監控視頻壓縮率。研制的面向8K超高清的實時編解碼器,編解碼速度達到60FPS,開發了5G+8K+AVS3端到端的視頻編解碼系統,首次實現了5G環境下應用自主标準的8K傳輸。與前一代标準HEVC/H.265相比,超高清視頻壓縮性能YUV綜合提升超過36%

賈惠柱副研究員介紹了“視頻處理芯片與系統”。在AVS GJB及XP芯片研制方面,從視頻編碼标準、核心芯片、設備、到系統的完全自主可控JAVS視頻編解碼體系和産業鍊已具雛形。在數字視網膜芯片研制方面,主持研制AVS2編碼IP核,結合CDVS加速IP核及AI加速IP核,實現了首款數字視網膜芯片(GV9531)。該芯片采用28nm工藝設計,編解碼全雙工功耗小于2W,是一款高度集成的SOC芯片, 可支持全局統一的時空ID、多層次視覺表示和邊雲協同的數字視網膜技術,主要用于視頻轉碼、智能監控、視頻會議和AVS2編解碼。正在開展中的AVS3超高清視頻編碼IP核的研制,在FPGA上已達到HD編碼實時,目标是實現在ASIC上的4K和8K實時編碼。

會議專題報告之後,人工智能研究院餘肇飛助理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王苫社副研究員、陳寶權教授分别操作演示了凝聚實驗室技術亮點的的三項成果: “超高速視覺系統”、“8K超高清電視廣播”、“自由視角視頻”,成果演示受到專家高度評價。

會議的技術評議與指導由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丁文華院士組織主持 。線上線下參會的技術委員們與實驗室骨幹就相關技術細節展開讨論并深入交換了意見 ,認為實驗室從基礎研究布局到應用,形成了完整鍊條,在學科前沿、需求牽引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對現有技術以及滿足國家重大産業發展需求方面都有成功突破。同時,專家們對實驗室未來發展及建設也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建議包括推動标準化外的技術落地實際應用,進一步在國際化方面作出明确部署,考慮将音頻合并納入實驗室研發工作,盡早實現廣播數字化等。

                   

邬賀铨院士、張文軍教授視頻參會


與會人員合影

附:參會技術委員名單(以姓氏拼音為序)

陳熙霖: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北京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文華: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文:beat365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beat365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宏: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向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邬賀铨:中國工程院院士(視頻參會)

    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文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視頻參會)

趙沁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峰: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安全傳輸保障司副司長